她把爱心捧给600多名求知孩子

交大残疾副教授武霞敏坚持义务家教34年,她的学生从初中生到考研大学生都有

孙云

1

武老师和她的“拐杖椅”

残疾人石凤英家里经济条件不错,但她一直为女儿朱婵磊的数学成绩担心,听说“兴家残疾人子女义务辅导学校”的家教老师中有大学教授,她“豪气”地向校长房金妹提要求:“一定要大学教授!”

如愿走进上海交大副教授武霞敏家,石凤英却难为情起来。几年后的今天,她依然记得第一眼看到的场景:武老师家堆满各种数学课本,狭小的屋子显得更加拥挤昏暗;武霞敏坐在轮椅上,大腿细得像两根木棍, 还箍着铁支架。看出母女俩的震惊,老师微笑解释:“我和你一样,也得了小儿麻痹症。”和煦的目光让陋室一下子温暖起来。更出人意料的是,武霞敏从1978年至今,为600多名学生上的每一节课都是免费的……

最近,武霞敏获得第七届“中华慈善奖”最具爱心慈善楷模称号。石凤英说,这位74岁的老教授“实至名归”。在武霞敏感染下,同时也是为了回报和延续她的爱心,石凤英母女在所在松江区残联支持下, 在当地阳光之家和自家苗圃的会议室里办起“兴家”在市郊的第一所分校,辅导更多残疾人和残疾人子女。

摆开特殊讲坛

武霞敏3岁患小儿麻痹症,5岁时腿上就绑上钢条。靠着钢条支撑身体,她在大学毕业后成为一名大学教师。

1978年恢复高考,弄堂里求知若渴的青年央求武霞敏帮忙补课,渐渐地,慕名而来的学生越来越多,武霞敏的每个休息日都被排满。看到这么多人需要她,她干脆与同样是小儿麻痹症致残的丈夫王震商量, 打算在家里开一个专门针对残疾人子女和贫困家庭子女的义务辅导班,“谁家有钱,谁想付钱,一律免谈”。

长年单腿用力,使得她右腿股骨头缺血性坏死,髋关节半脱位,1995年,病痛折磨得她不得不提前退休,告别了相伴35年的讲台,然而,她家中的特殊讲坛却从来没有间断过。2005年,她加入残疾人房金妹创办的“兴家”, 每年“一对一”辅导的学生数量更多,身为现代美术史专家的老伴也被“征用”当了助手,教学生写作文,她还组织参加工作的孩子们回来介绍经验。

周一到周五,每晚补课从不间断;双休日要从上午9时教到晚上9时。忙起来,两人哪里顾得上烧饭,不得不经常包饺子凑合几顿,或者烧一次菜吃上几天。即使这样,她还会时常把学生留在家里吃晚饭, 并为放学后直接来补课的学生准备点心。

从不拒绝别人

武霞敏不喜欢麻烦别人,她让木匠特制了一把代替拐杖的木椅,后面有两个滑轮,前面是两条凳子腿,椅子上钉了一个大木盒,降血压药、眼镜、纸巾、垃圾袋、电话机、饭菜、纸笔书本都能装得进去。撑在“拐杖椅”上, 她在家里行动自如,几乎不用其他人帮忙。

然而,这个不喜欢麻烦别人的老教师,却从不拒绝学生的求助。她的学生,从初中到高三毕业班都有,甚至还有个别孩子考研时也找到她求教。一直在大学教数学的她,并不觉得自己大材小用,反而经常开着残疾车, 到附近书店的教辅书专柜上“补货”,然后回家钻研,如何深入浅出地用适合各年级的方式解题。一开始,她也会陷入大学教授的思维定势,一上来就找到了最简便的方法,可学生却瞠目结舌,完全看不懂她笔下的高等代数, 这让她“痛苦”了好一段时间,才逐渐把各年级的书本研究得烂熟于心,后来拿到每一道题目,都可以找出适合每一个年级的解题方式。

武霞敏近年来更加体弱,颈椎病、骨刺、“三高”折磨着她。日前去北京领奖,她回来几天都没缓过来,“坐久了浑身痛得不得了”,然而,只要孩子们有需要,她总是强撑疲惫的身体。

每天,武霞敏都会不断接到学生打来的各种电话,为此,家里安装了两部电话。有时,毕业班学生在深夜也会打来电话,从梦中惊醒的武霞敏不仅没有怨言,还会清清嗓子,“伪装”出一副尚未就寝的清醒模样, 披衣起床,耐心解答。

助人也是幸福

朱婵磊在武奶奶家补了几年课,与他们一家亲如家人,把武霞敏和她的女儿认作干奶奶和干妈。

石凤英告诉记者,正因为这层特殊关系,她知道武霞敏的很多“秘密”,比如,武老师资助一个本科毕业的残疾人家庭大学生去国外留学;武老师经常为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垫学费;夏天,她拿出饮料让学生带着在路上喝; 下雨天,她送学生雨伞、雨披……

分文不收的武霞敏经济并不富裕,一家人在老房子里住了几十年,几年前才在女儿资助下买了新房,现在还背着按揭。许多人看见她的住房条件后都说,如果武老师收补课费,凭着大学副教授的资历, 她早就能赚回几套房。可她每次只是淡淡一笑:“这是我们的事业,能够为社会尽一点力,这实在是一种幸福。”


武霞敏是我系1960届校友。本文原载《新民晚报》2012年10月30日,作者孙云是新民晚报记者。

button